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我校主持承担的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内蒙古‘一湖两海’水污染控制与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项目顺利通过自治区科技厅验收2022-09-05    文字:生态与环境学院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抓好内蒙古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的生态综合治理,切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纵深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于2018年10月批准设立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内蒙古‘一湖两海’水污染控制与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批准经费1000万元,执行期3年。该项目由我校生态与环境学院常务副院长王立新教授主持,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河海大学、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和呼伦贝尔学院共同完成。项目瞄准内蒙古呼伦湖、乌梁素海和岱海(简称“一湖两海”)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研发湖泊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并进行工程及试验示范,因此本项目设置“一湖两海”水生态退化机理研究、湖泊控源减排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一湖两海”量质联合调控关键技术研发与生态补水效应研究、呼伦湖污染源解析、水域承载力评估与生态功能区划以及“一湖两海”水生态安全评估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等五个课题。

结题验收会议现场

项目各课题团队紧密配合、精诚合作,克服了疫情防控形势下野外采样难、示范工程艰巨、实验室测试分析工作量大等诸多困难,在执行期内圆满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各项内容和考核指标。

项目厘清了“一湖两海”水生态退化机理,研发了“一湖两海”内源和点源污染防控技术、面源污染削减技术、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河渠-湖泊连续体水质改善技术与水生态综合治理技术,并进行了集成示范。提出了岱海生态补水方案和生态补水环境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湖泊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开展了呼伦湖污染源解析,生态安全评估和生态功能区划。

项目研发了岱海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四层三级”表征指标诊断技术、构建了流域多目标多过程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示范面积 500亩。实现农田亩均年用水量控制在110m3以内,农田氮磷流失总量削减70%。在河套灌区乌拉特灌域管理局九排干沟建立了“湖泊面源污染削减技术集成与示范区”1个,构建的盐生植被缓冲带可以有效降低土壤溶液盐离子浓度。在乌梁素海渔场北侧建立了“湖泊内源污染防控技术集成与实验示范区”1 个。

岱海湖滨带控制实验

湖泊采样

湖泊湖滨带湿地植物群落调查

乌梁素海示范区

执行期内,项目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52篇,授权专利10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3项,培养研究生51名,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相关研究成果被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中国民主建国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和凉城县水务局采纳。项目成果为“一湖两海”水生态综合治理和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022年9月2日,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会议综合绩效评价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负责人的汇报及专家现场考察报告,审阅了有关资料,经过质询和充分讨论,一致认为:项目提供的验收材料齐全,数据详实,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各项内容。综合专家评价,综合绩效评价得分92.0,建议综合绩效评价结论为优秀。

该项目的实施与顺利通过结题验收对于提升内蒙古大学“一流学科”服务社会的能力、推动自治区“一湖两海”水生态综合治理、切实打好自治区水环境污染攻坚战等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团队下一步将继续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发挥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科优势,依托草原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国内科研院所,一如既往的为美丽河湖建设出力献策,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文字、摄影:生态与环境学院   编辑:李文娟   审核:吴栓虎)

上一条:我校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强化专责监督职能,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下一条:内蒙古大学能源材料化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