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回鹘式蒙古文文献数据库建设”通过中期验收并获得滚动资助2021-09-14 文字:社会科学处
“回鹘式蒙古文文献数据库建设”是我校2019年获准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之一,首席专家是我校东北亚语言资源中心主任那顺乌日图教授。2021年8月,该项目通过中期验收,并获得滚动资助60万元。
该项目由“回鹘式蒙古文文献收集整理与标音转写研究”“拉丁转写体向不同文种自动转换规则库的研制”“回鹘式蒙古文文献原件数字化、数据库及平台建设”“回鹘式蒙古文文献研究论著的收集整理与翻译”以及“回鹘式蒙古文文献史学研究”等子课题组成。2020年度,项目组共同完成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50余处摩崖、2处洞窟以及7通碑刻的数据采集与3D扫描和建模任务(https://news.imu.edu.cn/info/1003/27754.htm),并前往陕西、山西、甘肃等地进行调研,初步完成虚拟的“数字重阳宫”“数字化文献馆”的建设。初步完成《国内回鹘式蒙古文摩崖题记研究》、《蒙古文文献数字化概论》的撰写、柯立夫文集的翻译、回鹘式蒙古文文献数据库云平台搭建等任务。
项目组获得老一辈学者包祥教授捐赠的收藏50多年的珍贵拓片(https://news.imu.edu.cn/info/1003/30891.htm);获得国家图书馆收藏的200多张珍贵拓片。与西安市重阳宫万寿宫(https://news.imu.edu.cn/info/1272/28999.htm)、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国家文物保护基金会等签署文献数字化与共享资源相关合作协议。
项目组克服疫情造成的种种困难,将继续采集扩充和完善数据库,优化并审核整合平台软件,撰写回鹘式蒙古文文献有关词条与语言学研究论著。
回鹘式蒙古文是13-16世纪蒙古族使用的文字,是现行蒙古文字的基础。目前,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等近三十个国家和地区收藏着相关重要文献,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语言文学等多个领域。自上世纪以来,俄罗斯科学院的施密特、法国的科特维奇,比利时的田清波,美国的柯立夫和鲍培,俄罗斯的拉德洛夫等学者和国内的照那斯图等知名学者先后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保护整理并进行多语种翻译文献资源,对于了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历史语言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项目组秉承我校“求真务实”校训,弘扬“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内大精神,共同推进着“一带一路”东北亚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的进程。
(供稿:社会科学处)
上一条:《瞭望》丨内蒙古大学校长 陈国庆:植根北疆办大学 培根铸魂育英才
下一条:我校党委书记刘志彧讲授“开学第一课”
【关闭】